第二百八十三章 谁才是天下第一将?
这个阳国不是春秋时的主流国家,春秋历史很少对阳国进行记录,现代人根据典籍中的片言只语,对阳国做出种种猜测,故而猜测的历史多种多样——这也是符合春秋这个时代状况的。因为阳国处在黄河下游,这片地方在春秋时代,处于原始古森林环绕之下,周围巨树森森,好不容易有一个人类聚集点,但他们都过着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,也就是老子常说的:“鸡犬之声相闻,老死不相往来”。所以,外人几乎不知道他们的存在,也很少关注他们的来历。
其实,阳这个地方在上古时代赫赫有名,它几乎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,因为它是大禹的故乡。或许是因为后来地球逐渐变得寒冷,以至于文明的中心不断南迁,迁往黄河中游;亦或许是后来西周取代了商文明,使得文明的重心开始向西部迁移,才使得阳这个地方开始衰落。
此刻,离大禹的时代又有一千年了,一千年的远离文明的中心,使得阳附近曾经被砍伐的森林重新茂密起来,开始挤压人类的生存空间——赵武抵达阳国的时候,见到的正是这番景象:农田毗邻森林一步之隔,阡陌中处处残留着刀耕火镰的烧荒痕迹。
也因为常年与世隔绝,阳国人依然保持着上古时代的风尚,时装、礼节都很复古。他们所处的城市仿佛哈利波特中的苏格兰山村,唯有一条狭窄的小路蜿蜒穿过森林,一切一切显得古朴而简陋。
面对八千大军,阳人丝毫没有抵抗的勇气,几名老人手里端着木盘跪迎了赵武,木盘上摆放着不少玉器与丝帛(以此表示臣服)。齐策先过去询问几句,转回身来,悻悻的说:“这里面已经没有国君了,哼,几个老糊涂,连他们国君什么时候没有的都说不清楚,只记得几年前,齐国大军经过此处,顺手将他们的国君杀了,然后安排了一名齐国官员管理此地。”
赵武讶然:“那名齐国官员呢?让他来见我!”
齐策显得更懊恼了:“这几个老头,只知道那位齐国官员后来病逝了,连什么时间病逝的,得了什么病,齐国军队什么时候走的……全都说不清楚。他们现在不知道该向谁缴纳赋税,所以请求我赵氏能够接纳他们。”
赵武感觉非常诧异,阳国不应该这样啊,他记得到了战国时代,有一名叫阳虎的人,多少与孔子发生过联系,只是记不清此人是孔子的弟子,还是围困了孔子的盗匪。
再转念一想,赵武暗自笑了:“孔子现在几岁?再过几十年,赵氏的开发精力将不得不转向此处——因为三家分晋了,赵氏唯有向东扩张。在赵氏这种努力下,五六十年后,阳国出几个文化人算什么,可以理解。”
“那么就让他们选百余名十岁左右的孩子,送往赵城学宫进行学习,让伯州平选拔一名赵氏官员,留在此处管理百姓,另外通知筑路队,修建一条从阳国通向邯郸的大路,以便我们今后来往此处。”
齐策马上附和:“不错!我问了,阳国虽然小,但也有约两万人口。我们如果白手起家,发展一个两万人的垦殖点,要花大约十年工夫,还不一定做得到。但如果把阳国纳入我们的管辖之中,把这里变成一个通往黄河出海口的补给点,或者中转站——简直是白得的利益啊。”
赵武摸摸下巴,有点后怕的说:“齐国人曾经来到这里……好险,看来齐国曾打算不声不响的在我们东方建立落脚点,准备偷袭我们……或许这是齐庄公的策略,我从中闻出了齐庄公的味道。”
齐策想了想,表示同意:“没错,也就是那个曾千里奔袭的齐庄公敢如此大胆,能如此异想天开的、悄无声息地在我们侧翼建立这个补给点……只是,后来齐国人又为什么把阳国给遗忘了呢?”
赵武一咧嘴:“可以想象:齐庄公死于非命,他的宏伟计划没来得及跟继承者交代,而后来的崔杼与庆封,以及晏婴,都不想在这个时候激怒我们,所以阳国这个地方被他们慢慢放弃了。我猜,留守此地的齐国官员与国内断了消息后,也许日夜恐慌,在忧虑中早早病逝了。”
齐策哈哈大笑:“他当然要恐慌了,如果让我孤身一人来到这样一个闭塞的环境,目的是偷袭一个强大的邻人,我一定心中藏着这个阴谋,却又担心被人发现,处处感到敌视的目光,夜晚辗转难眠——在这种情况下,搁谁谁也活不长。”
赵武很开心:“既然齐国官员曾经统治过这里,说明此地行政机构健全,齐国跟我们的官员体制、官吏设置几乎完全相同,那么,留下五十名武士,五六名官员,恢复这里的统治吧。”
稍停,赵武又说:“此地偏远,赵氏直接管辖,行政成本过大……你们按照领主模式恢复这里的统治,等我想好把阳国封给谁,再决定阳县的领主归属。”
接下来,赵武走上前去,接受了阳国长者敬献的玉帛,命令士兵在阳国稍适休整,等临时任命的赵氏行政官员把“阳国”正式变成赵氏的一个“阳县”之后,赵武顺着齐军攻来的大路离开了阳国,继续在森林中前进。
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^.^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