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十七章:太子问策
“这是父皇传来的书信,你打开看看。”在朱标让手下做了一桌子饭菜,让李年和手下几个丫鬟大块朵颐一后,才将从京城发来的信件递给了李年。
“太子殿下先过目。”李年正准备打开信件时,忽然想到,便准备伸手递给太子朱标。
“我已经看过了。”朱标回道。
“好。”
得知了太子殿下已经看过了后,李年这才将信件打开了看。仔细的阅读了一番信件之后,很快就明白了信中的意思。
看来,老朱是又遇到了问题了。
“李年,你有什么看法嘛?”
看见李年看完信后,太子朱标忍不住问道。
对于信中的问题,其实李年一眼就想看清楚了问题的根本所在,那就是老朱准备北伐,此时粮草对于大明军队来说,都是十分重要。
而想要出动军队清剿匪患和倭寇,这就必然会牵扯到军费。
别看只是一次小小的出击,其实每当一次仗,军费都是不小的开支。
老朱养精蓄锐这么久,自然是想趁机将北元拿下,所以,为了剿除匪患和倭寇,他自认然是不想动用大明的军队的。
但是,如果,这些匪患和倭寇如果真不知道好歹,老朱不是介意将他们全部灭掉的。
只是,现在大明北征在即,老朱不想因此乱了安排。
而在不乱了安排,又能不动用军费的情况下,处理掉青州匪患和沿海倭寇,那就需要特别的智慧。
看到信件上的内容,李年不禁笑道,果然老朱还是喜欢把坏事都交给自己来做啊。
老朱果真是相信自己的能力。
对于老朱的信任,李年一时不知道是好还是坏。
看着李年微微一笑,太子朱标急忙上前问道,“你可有计策解了父皇之忧?”
对于太子朱标的问题,李年没有急于回到,而是向太子朱标问了一些问题。
“太子殿下,臣请问,青州之匪患有多少?放眼大明因此次旱灾,各地成为匪患的人又有多少?”
听着李年的问题,太子朱标想了想回答道:“青州的匪患,按照我上次清剿的情况来看,我上次清剿了近三只匪患,剩下的话,当时因为这些匪患都藏进了深山,本殿下召降他们,但他们却死性不该,约莫估计,还有至少十五六支匪患,至于全国各地的山匪,这个我来青州之前,曾令刑部查过,约有一百支左右。”
朱标详细地回忆着关于贼匪的信息。
李年听了他的话后,点了点头,随后又继续问道:“那请问太子,可知青州的匪患,一支最少可约有多少人?”
青州匪患的人数,太子朱标在附近的府衙里,已经查探过了。
“多的匪患一支有可能近上百人,少的匪患,一支也有十来人左右。”
想着这些,朱标不禁叹了口气,确实这些匪患之所以能有这么多的人,实在是因为当时干旱的太严重,这些百姓生存不下去了,这才上山当了匪寇,为了活命,所以很多人才迫不得已加入了匪患,也就导致了有些山寨,竟然有足足一百人之多。
李年根据朱标的数字,不由心算了算,若果一支匪患最少是十人来算的话,整个青州的匪患,最少也有上百人,而放到全国各地来算,一百支匪患,那人数,就足足有千人,当然,其中还包括那些大一点的匪患,如果这样再往上估算一点的话,大名现在的匪患,就足足有几千人之多。
如果都要把这些匪患给彻底清除的话,那确实有点难度。
因为这些匪患除了一些个别的战斗力十分彪悍之外,更重要的一点,就是他们分散在全国各地,就连青云山这个地方,十多支匪患,也到处都是,他们就像是兔子一样,这个洞进,那个洞出,很难将他们抓住。
如果真要动用军队来清剿的话,说实话,那样的军费支出和人力损耗,决对不是老朱想看到的。
如果说换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,比如说北元已经彻底被剿灭了,那样,就是就算出动十万大军剿匪,也是可以的。
但现在不是时候,老朱要准备北伐,又见不得百姓遭受苦难。
所以只能想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。
当李年把这笔帐算给太子朱标的,太子朱标顿时也是大吃一惊。
他没想到,想要清剿匪患,竟然要付出这么大的代价,以前,他还以为清剿匪患,不过是需要足够的人手边够了,但没想到积少成多,放在全国来算,这真的是笔巨大开支。
怪不得父皇让他问一问李年解决的办法。
确实,如果按照常规的法子,肯定是不行的。
朱标想了想,明白了父皇的意思,于是颇为期待地望着李年,道:“既然李年你分析得这么清楚彻底,那是否说你已经了治理匪患和倭寇的良策。”
看着朱标期望的眼神,不知为何,李年感觉自己的心思就被看穿了一样。
特别是朱标说良策的时候,朱标的语气明显停顿了一下。
这意思难道还不明显吗?
太子朱标也十分清楚,这样的难题,是不能用常规的办法,不,准确的说是不能用正道的方法解决。
不是正道的法子,那能算是良策吗?
李年不经腹诽了一句。
先前,他就因为给老朱献惩治贪官的策论,弄得那些江浙文官找上了门,还好他们不知道这个计的最终结果,要是知道最后老朱还是要砍他们头的话,不用多想,他多半已经死了不知多少次了。
不过,老朱还算仁义,一直都没有对人提出这个策论是自己提的。
就算是身旁的朱标,虽然也大约知道其中的缘由,但任然没有出卖自己,从这些来看,他李年还是安全的。
不过,现在他要面对的可是那杀人不眨眼的贼匪,这些人,可管他李年是谁,要是知道最后是李年害了他们,那结果,可想而知。
想想都不经令人打了一个寒颤。
想着这些,李年小心地问道,“微臣到倒是有一计,只是此计过于危险,还希望太子殿下和皇上能够替微臣保密。”
看着李年小心翼翼的样子,朱标淡然一笑,“哈哈,李年,你放心,父皇早就交代过我,凡是关于你的所有策论,如非你愿意,我和父皇是绝不会向外人提及了,这你大可放心。”
听了朱标的话,李年放心地点了点头。
“好,既然皇上和太子殿下这般器重微臣,那微臣便舍小义取大义,为皇上与太子殿下解忧。”
“太子殿下听好了,此计甚毒......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