弘文馆,原本是在武德四年,建立在门下省的修文馆,后在武德九年,李世民继位之后改名为弘文馆。
这弘文馆可是了不得,不仅收藏了各类书籍、经义二十余万卷,更有诸如杜如晦、孔颖达等当世名流十八名为馆内学士,此刻身在甘露殿内的房玄龄也名列其中。
在大唐的各种制度沿革、礼仪变动之时,弘文馆内的学士、教授都有参议的权利。
弘文馆既是国家藏书之所,也是皇帝招纳文学之才、大唐英才之地。
大唐能够进入弘文馆学习的少年只有区区数十名,年纪一般不会超过二十岁。
这些少年不是皇亲国戚,就是某位朝堂大员家中的子弟,可谓是往来无白丁。
别说李封这尚未到手的县子爵位,就是县候都不一定入得了弘文馆的法眼。
长孙无忌这一手绝对是卖给了李封不小的人情,那弘文馆的学生可比普通的七、八品官难得多了。
须知从弘文馆中学成而出的人才,哪一位不是官运亨通,如青云直上,将来封侯拜相都有可能。
所以,等到了贞观年间,弘文馆便成了一条直通朝堂的登天大道,无数人挤破了头想要进去。
只不过李封不一定领情就是了,说不定日后还要想着法子逃学,毕竟这和他暂时的人生规划不相符。
李世民听了长孙无忌的提议之后,思索了片刻,仿佛是在权衡着什么,然后似笑非笑地开口说道。
“好,就依辅机所言,赐李封入弘文馆师学。”
这不是一个问句,而是一个简单明了的通知。
李封听得懂李世民的话中之意,就是赶快答应,不然朕就砍了你。
别看李封刚为大唐立下不世之功,可一旦李封胆敢挑战李世民身为皇帝的权威,那下场绝对是瞬间跌入万丈深渊,丝毫没有生还的机会。
帝王之心,深不可测,没有丝毫怜悯可言!
李封能怎么办,他也很绝望,好不容易把官辞掉了,又要去接受大唐帝国主义教育的洗礼。
只是不知道在大唐逃学用病遁合不合适,还开病假条是要去哪里。
没办法,要怪就只能怪自己的颜值和才华太吸引人吧。李封对此只能认命。
“小民谢陛下隆恩。”
看到李封这病恹恹、毫无生气的模样,就好像是吃了天大的亏。
李世民非但没有生气,反而觉得眼前的这个白衣少年很有意思。
李世民愣愣地有些出神,从自己登基以来,不,是从自己当上天策上将、封爵秦王以来,遇上之人的多为名利、权势而来。
而像李封这样要钱财、爵位要得爽快,要完之后又丝毫不觊觎其他,甚至在朝堂上的上进心都没有的人,那可真没几个,就好像跟官职比起来,钱财、爵位才是对他最重要的。
李世民并不知道,现在的李封对朝堂间的勾心斗角、纵横捭阖并不感兴趣。
而李封之所以花了两年多的时间,不远千里从安南寻回占城稻种,所求的就是爵位,或者说是让李世民记住自己这一号人。
这样一来,李封在做一些事情的时候,某些权贵要想动他,就要先思考一二了,不会像对待普通百姓那样随意揉捏。
天下之事大多如此,每个圈子有每个圈子的规则,上游圈子中的人,随便动动手指就能把下游圈子中的人捏死,不费吹灰之力。
而李封如果进入了那个上游的圈子,哪怕只是沾了个边,也能避免很多麻烦事情,甚至是灭顶之灾的出现。
随着李封接受了李世民的封赏,几名朝中大员的抢人大作战也就告一段落了。
司农寺正卿看起来有些惋惜。
而长孙无忌则抚须微笑,像是获得了最终的胜利,还开口对着李封说道:“李县子两年多未归家了吧,可先回家看望父母,好生休整一番,再去弘文馆报到上学。”
“多谢长孙尚书关心,小民自当上进,不负皇恩。”
李封恭敬地回了长孙无忌一句,心中却是一喜。
是你让我先休整一番的,至于修整多久,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。
房玄龄虽然一直没有开口,但也是面带微笑地看着李封,他作为弘文馆的学士之一,日后自然是有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优势了。
只有魏徵一人黑着脸,有些失望,想着自己刚才努力了那么久,都没让李封这小子回心转意。
没让李封投到自己门下做个快乐的小喷子,反而是让一旁的长孙无忌老匹夫和房玄龄捡了个大便宜。
魏徵表示晚上回去要好好思索一下,看看在明天的常参之上,怎么喷这长孙无际和房玄龄这两人。
李世民见此事已了,又准备和长孙无忌几人商量一些别的事情,就让李封先行退下,好让他能早点归家,看望两年多未见的父母。
李封对此自然很高兴,一一行礼之后便转身离开。
甘露殿内的破事终于完了,千万别再出什么要自己当官的幺蛾子了。
而就当李封缓缓地迈出甘露殿的大门之时,忽然打了一个冷颤,好像背后有什么东西在看着自己一样。
于是,李封趁着转身向右走的时候,偷偷地向甘露殿内瞄了一眼。
好家伙,大殿之内的李世民、长孙无忌、房玄龄、魏徵和司农寺正卿,一共五个人,十只眼睛都在盯着李封。
李封顿时加快了脚步离开,心中悲愤欲绝。
千防万防,结果还是被这群人惦记上了,我的命好苦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