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封等了很久,至少他觉得自己已经等了很久。
时间过得是如此漫长!
谁懂这一个人的寂寞!
李世民和长孙无忌等君臣四人的情绪实在是太激动了,就像是四个话痨一般,围坐在一起歌功颂德了半天。
同时还就占城稻在大唐的推广种植问题,充分地交换了意见,并且达成一致共识。
等到这君臣四人说得口干舌燥的时候,才想起了旁边还有个李封在。
见几人的目光投向自己,李封有些哭笑不得行了一礼,心中腹诽道,你们这群老东西终于想起我了!
在疯狂地给李世民点完赞之后,可能是由于刚才情绪释放地太饱满,长孙无忌这三人对李封的褒奖就显得有些自矜了。
相比之下,就像是进入了贤者时间。
但千万别把这三人的褒奖不当回事,要知道如果是普通的文人士子,或者是地方上的六曹、县令,能得到这三人的嘉奖,可以兴奋到三天睡不着觉。
司农寺正卿满脸欣赏之色,点头笑道:“此子能不畏路途艰险,从安南这偏远之地带回此等神物,大智慧、大毅力缺一不可,真是英雄出少年呐!”
房玄龄老怀欣慰地赞叹道:“不错,少年英雄,我大唐能有这样的英杰,真是国运昌隆,天佑大唐!”
而长孙无忌则抚须长笑道:“哈哈哈,恭喜陛下得此少年英杰,好好栽培、磨砺一番,日后定能成为我大唐的中流砥柱!”
对于长孙无忌等三人的褒奖之词,李封都一一行礼,并谦虚地说不敢当。
那长孙无忌等三人见李封如此有礼,都满意地点了点头。
而李世民听完三人所言之后,也十分赞同地说道:“两年前我见到他的时候,就觉得此子不凡,如今果然印证了我的猜想。”
司农寺正卿奇道:“哦,这少年居然在两年前就有幸和陛下结识了?”
李世民只是笑而不语,没有满足司农寺正卿的好奇心,充分地保持了自己的神秘感。
而长孙无忌和房玄龄则是若有所思。
李世民的脸色略微犹豫了一下,便正色道:“栎阳县李封为朕分忧,解万民饥饿之苦,于安南寻回占城稻种,举国承惠,实有大功,封李封为栎阳县子,食邑二百户,赏十万金,赐良田二百亩,丝帛五十匹.........”
闻言,长孙无忌、房玄龄和司农寺正卿交换了一下眼神,都露出了震惊的神色。
李封自然是明白这份赏赐的分量。
十万金之类的赏赐倒不是很重要,听起来唬人而已,这里面的金并不是真的金子,而是铜钱。
十万金也就是十万枚铜钱,按照一贯是一千枚铜钱来算,十万金也就是一百管铜钱,和两年前李世民给李封的路资是一样的数目。
李世民所说这些的封赏里面,最具分量的乃是栎阳县子这个爵位。
没错,这个爵位才是最实在的东西,但凡是有点脑子的皇帝,对于爵位的封赏都是极为吝啬的,朝中的勋贵多了,对皇权可不是什么好事。
爵位一旦给出去,就代表着朝廷要一直养着这一家子人,公侯伯子男,即使传给下一代的爵位会降一等,这对国库来说也是极大的负担。
而且,如果被封爵位之人的后代不争气,顶着祖辈的功绩吃老本,朝廷都不好说什么。
至于那世袭罔替的爵位,就更不用想了,那一般都是开国重臣或者扶龙功臣才有的待遇。
自李世民登基以来,就一直在找借口削减朝中的爵位,对于爵位的封赏就更是少之又少了。
况且,李封今年才十四岁,就被封了爵位,还不是最低等的县男,而是正五品上爵位的栎阳县子,足以令朝野震惊了。
而正因封爵的重要性和正式性,李世民刚才所言并不是圣旨,而是说给李封听的口谕,
封爵的圣旨是很正式的,里面的每一个字都要经过内侍舍人的精雕细琢,并且要盖上玉玺记入史册。
唐朝的圣旨,都是以制曰为开头,中间是对仗工整的骈文,最后写上某年某月某日。
那种以奉天承运,皇帝召曰为开头,钦此为结尾的圣旨,则是在明代此开始使用。
李世民这次的封赏,足以说明他对李封的重视程度。
李封闻言跪倒在地,向李世民领旨谢恩,高呼万岁。
李世民见此,满意地点了点头,他之所以愿意给李封这样一个珍贵的爵位,虽然有一丝千金买马骨之意,但更多的则是他对李封这样的少年英才的渴望。
如果李封只是偶然发现了这占城稻,那李世民至多只会赏赐一些金银土地,决计不可能封爵。
那一年,长安城内的一名十二岁的孩童,凭着坊间的时闻就能推断出太子和齐王的阴谋。
那一年,长安城外的一名十二岁的孩童,带着区区一百贯铜钱和十名侍卫,就朝着大唐国境之外走去,跋涉数千里。
如今,已是十四岁的白衣少年归来,还带回了能左右大唐未来的神物,这让李世民如何不喜欢。
PS:新书的数据真的很重要,跪求各位兄弟赏脸给些鲜花、收藏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