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大秦君臣商议的时候,大汉君臣看后也全都陷入沉思。
刘邦眼光一亮:“这后世的科举有意思,我等皆出自底层,甚至底层百姓发迹困难,百年之后,或许还会有其他世家出现,如此我大汉也会被世家所挟制,不如朕也推行科举!”
刘邦君臣都是底层而起,倒也深知底层的困苦。
开国之初,就以黄老治天下。
《汉书》:汉兴,接秦之敝,诸侯并起,民失作业,而大饥馑。凡米石五千,人相食,死者过半……天下既定,民亡盖藏,自天子不能具醇驷,而将相或乘牛车。
就是说汉朝初期,经过秦朝的横征暴敛和楚汉之争,经济残破,百废待兴,天子都不能有好马,将相们很多都乘坐牛车出行。
刘邦与萧何商议以后,决定约法省禁,轻田租,什五而税一,量吏禄,度官用,以赋予民。
而山川园池市肆租税之入,自天子以至封君汤沐邑,皆各为私奉养。
这种情况之下,也许只有黄老的清静无为才符合当时的制度。
黄老之学主张无为而治,适应汉初休养生息的政策需要,实行了轻徭薄赋、劝课农桑等一系列政策。
这个时候,法家已经废除了,儒家尚未兴起,而道家有极高的地位。
从皇帝到大臣,全都尊崇道家,重于黄老的清静无为,与民休息,垂拱而治。
虽然,在对匈奴上实行和亲,没有秦一般的霸气,但是却让百姓得到真正的休养生息。
自刘邦开始,经历吕后,文帝,景帝四代,都在执行无为而治。
萧何沉思一番问道:“敢问陛下,科举当考何法?”
刘邦说道:“既然这唐朝有文武两科,如此朕也当颁布圣旨,文武两科,文为诸子百家之学,以所学之道,分对应职司,武为兵法之道,应对匈奴之策,武艺之道!”
萧何听后说道:“陛下,如此甚好,如此则可笼络诸子百家,定然可安定百世!”
道家治国,崇尚无为,这个时候,诸子百家都很活跃。
一直到了汉武帝时期,独尊儒术之后,诸子百家才消失。
刘邦君臣既然以道家治国,断然没有打压诸子百家的想法。
故而,大汉初年的科举,肯定不是后世全都是儒家典籍,而是直接诸子百家一起科举。
比如,墨家的考生,可以去做装备,武器。
农家的去负责司农,公输班一脉的考生,负责去做宫殿,攻城器械。
法家的负责刑狱,儒家负责典章,武科主要应对匈奴,国家安全之策!
如此诸子百家,各司其职,这就十分完美。
刘邦的话,顿时引起所有大臣的赞同。
“臣附议!”
“臣附议!”
“........”
“哈哈哈哈....好,既如此,那就以此法开科举!”
在刘邦的旨意之下,科举开始颁布全国。
在如今的大汉,一切百废待兴,白纸作画,没有那么的阻力。
科举虽然是隋朝开创,但是也侵犯了世家的利益,隋朝的覆灭,一部分原因是因为科举。
一直到了黄巢灭掉了所有的世家,这科举才能从宋朝真正的兴盛起来。
但是这样的科举,皆为儒家学说,也造就了懦弱的宋朝,没法真正的强大。
而大汉初年这个时期,当真是一个真正的好时机,科举考试为诸子百家,能让大汉百花齐放!
诸子百家看似多,其实就这么几家为主。
道家,儒家,法家,墨家,兵家,阴阳家,纵横家等等。
这个时候没有独尊儒术,也没有后世儒家的神圣不可侵犯,儒家跟这几家也都是平等的。
这样的话,可以符合诸子百家各方利益。
在大汉推行诸子百家科举的时候,曹操看到科举,顿时眼光一亮。
“科举,哈哈哈哈,此策甚好,哼,孝廉之策,出现无数不知廉耻之辈,孤深以为耻,科举制则能真正选用贤良,孤当用科举制,天下寒门皆有出头之日!”
孝廉制其实很无耻的。
要不要举孝廉,是当地官员说了算。
而为了举孝廉,大汉出现许多奇葩的事情。
比如二十四孝,大部分都是汉朝出来的。
埋儿奉母:汉郭巨,家贫。有子三岁,母尝减食与之。巨谓妻曰:“贫乏不能供母,子又分母之食,盍埋此子?儿可再有,母不可复得。”妻不敢违。巨遂掘坑三尺余,忽见黄金一釜,上云:“天赐孝子郭巨,官不得取,民不得夺。
刻木侍亲:汉丁兰,幼丧父母,未得奉养,而思念劬劳之因,刻木为像,事之如生。其妻久而不敬,以针戏刺其指,血出。木像见兰,眼中垂泪。兰问得其情,遂将妻弃之。
为了举孝廉,这样奇葩的孝顺故事,层出不穷。
但是举孝廉之人,未必有真本事,只要孝顺就可以当官。
既然如此,来就来吧,内卷吧,各种奇葩的孝顺,简直是让人大跌眼镜!
听闻曹操之言,这时候陈群急忙说道:“大王,臣之九品中正制定然优与科举,更强于孝廉,请大王三思!”
陈群的话音落下之后,曹丕竟然站出来说道:“科举乃是未来之策,无法应与大汉,九品中正制才是符合大汉国情,请父王三思!”
曹操看后,深深的看了曹丕一眼。
“哼,刚刚上苍盘点了世家之祸,尔等莫非还要助长其风不成?”
曹操此刻也面临世家的威胁,但是曹操是拒不接受九品中正制。
这个制度,这些颍川世族多次提起,但是曹操则是唯才是举。
而科举之法,正好符合曹操的唯才是举。
颍川世家势大,曹操直接以上苍名义压制,一时间,陈群等世家臣子全都不敢反对了。
曹操点点头:“既然如此,孤就请天子诏,废孝廉,兴科举!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