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着这一条条的弹幕。
朱元璋都感觉自己体内的血液有些沸腾起来。
看看哪,封狼居胥!五征漠北!永乐大帝!
无汉之和亲,无唐之结盟,无宋之纳岁薄币,亦无兄弟敌国之礼!
这一句句下来,朱元璋想到自己昨日的所作所为,突然感到一阵释怀。
逼迫建文回去拟让位诏书,是在那种形势之下不得已的最优选择。
但眼下看到自家老四的表现,他突然觉得这个皇位或许就该老四来坐...
“不过......”
朱元璋眉头微皱,看到那一句‘怎么就出了个战神重孙子呢’的弹幕,忍不住开口问道:
“先生,这上面的‘战神’,又指的是谁?”
“莫非,他很会打仗?我大明后世难道又出了个武皇帝?”
听到这话,陆沉的嘴角忍不住微微一抽。
某种意义上来说,‘战神’确实是‘战神’。
毕竟能一战打垮大明三代的积累,弹指间数十万大军灰飞烟灭。
如此夸张的战绩,称一声‘战神’也不为过。
“咳......”陆沉轻咳一声:“陛下,这个后面看到的时候您就明白了,现在还是谈永乐帝吧。”
“你说的也对,”朱元璋略微点头,继续盯着墙上的画面。
只见画面中,一个披着战袍的英武身影骑着战马,缓缓行入皇城之中。
“燕王万岁!”
“皇上万岁!”
无数将士齐声高呼!
“老四......”只是一眼,朱元璋就认出了这是自家老四,只不过年纪要比现在大上不少。
画面一转。
朱棣走入皇宫,来到一幅画像之下,满脸复杂的缓缓跪下。
“爹,我回来了。”
谨身殿内,朱元璋同样是一脸复杂。
在建文帝登基之后,朱棣想入京为自己老爹奔丧,但却被建文严令喝退,诸王不得入京。
眼下,也算是圆了朱棣之前的想法。
旁白继续响起。
【朱棣即位之后,定年号为永乐元年。】
【改建文四年为洪武三十五年,意为从太祖朱元璋手上继承皇位。】
【朱棣的一生可以划分为三个方面,即:文治、武功、外交。】
【文治方面:疏通运河,完善文官制度,组建内阁,编纂永乐大典,打造永乐盛世。】
【武功方面:迁都北平,五征漠北,平定草原,南征交趾。】
【外交方面:郑和七下西洋,万国来朝,仅附属国就多达148个。】
“等等。”
谨身殿内,朱元璋眼睛微眯:“七下西洋?”
要知道,禁海可是被他写进了皇明祖训里的!
一旁的陆沉耸了耸肩:“陛下,您也别急,且不说海禁的对错,光论郑和七下西洋这件事的话,对大明而言绝对是好事。”
“哦?”朱元璋略感疑惑。
“没错,”陆沉点了点头道:“郑和下西洋,不仅推动了海上贸易,使大明的经济变得更加繁荣、茂盛。”
“还扩大了大明的影响力,为后面的万国来朝、永乐盛世奠定的基础。”
“而且,在此期间,大明的航海事业达到了顶峰。”
实际上,最后一项应该才是最重要的。
可惜的是。
仁宣之后,下西洋这一政策,并没有持续下去。
大明的航海事业也遭到腰斩。
否则,最先进入大航海时代的国家,恐怕就要换成大明了!
要知道。
郑和下西洋时隔87年后,哥伦布才发现新大陆!
93年后,达伽玛才发现新航路!
116年后,麦哲伦的船队才离港出航!
这可是足足领先了一整个世纪的优势!
朱元璋的手指在扶手上轻轻敲击,目露思索:“如此说来,咱是不是也做错了......”
实际上,他制定‘禁海’政策,是为了防止沿海地区的海盗、倭寇袭扰。
在眼下,这个政策不失为一个良策,有效的加强了沿海地区的海防。
但看到‘郑和下西洋’的深远影响之后,他已经开始考虑是否继续施行‘海禁’了。
前方,画面一转。
皇宫大殿之上。
无数朝臣立于两旁,最前方的是太子朱高炽、汉王朱高煦、赵王朱高燧,以及太孙朱瞻基。
朱棣自己则身穿龙袍,大马金刀坐于龙椅之上。
“内宫监太监,市舶司总监事,远洋宝船队指挥使郑和,奉旨觐见!”
话音落下。
一个满脸英武,眼神坚毅,身着白衣蟒袍的男子大步走进大殿,躬身行礼。
“臣郑和,叩见皇上,皇上圣躬安。”
到了这时,朱棣的脸上终于露出笑意,从龙椅上站起:“朕安。”
“马保。”
朱棣环视大殿,笑着开口道:“自幼在云南跟着我,自我做燕王时,就为我牵战马。”
“靖难之役时,是我右军前锋,能征善战,绝不在一代名将之下!”
“这几年,率领宝船队,远赴重洋,披荆斩棘,扬威海外。”
说着,朱棣甚至双手叉起了腰,语气中带着骄傲:“这是我大明的奇才!”
郑和连忙抱拳,郑重道:“靠着皇上的天威,大明的国运昌盛,得逢盛世,郑和岂敢爱惜自己。”
“哈哈哈。”
朱棣放声大笑:“别人这么说,朕自当是拍马屁,你这么说,朕却是相信。”
(注:为增强故事性,本书参考了某电视剧里的人设,并非全是史实。)
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
PS:新书起航,求一下鲜花、评价票、月票、打赏!
感谢13905...的打赏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