朱曌看到祁同伟求助的目光,笑了笑。
他为好兄弟高兴。
朱曌起身。
“太子!”
“嘘!别说了,太子爷有话要说!”
“太子定不会让我等士子失落而归!”
……
一群士子看到朱曌起身,纷纷提醒周围同伴息声。
刚刚还嘈杂一片,很快就安静的没有一点声音。
‘大哥这个太子当得很优秀!’
朱曌唇角微扬,士子的反应,折射出士人的人心所向!
能让一群读书人服服帖帖,足以表明,大哥的优秀了。
身居高位,检验是否成功的第一标准,绝不是取得多么大的丰功伟绩。
而是要看人心向背!
人心所向,就已经算是成功。
取得丰功伟绩,只能算是给成功锦上添花,更显花团锦簇罢了。
隋炀帝就是搞混了。
把丰功伟绩,放在了人心向背前面,所以他失败了。
而其父隋文帝,把人心向背放在首位,丰功伟绩次之。
所以,隋炀帝缔造了历史上都难有的盛世!
朱曌收回思绪,看着眼巴巴盯着他的年轻士子们,略作沉吟,组织语言说道:“祁先生只有一人。”
“肯定无法同时教授这么多人。”
一群士子听到这里,顿时满脸遗憾。
朱曌笑着安抚道:“但朝廷也会想一些折中的办法。”
“祁先生会选择,跟随他学习,最优秀的士子,定期在金陵城内开课,传授新学知识。”
“或许祁先生的学生,教学能力比不上祁先生。”
“但只要肯学习,困难是可以克服的,大家可以把祁先生学生讲述不清的内容,汇总起来,让他们带回国子监请教祁先生,然后在教大家。”
学生讲授不清的知识点,一定是他们没有学通透的知识点。
在他们给非国子监同窗讲授中,会直观反映出来。
这样,国子监的学生能得到进步,非国子监学生,也能得到进步。
“在你们学习一段时间后,国子监会进行考试,择优选拔优秀的新学学生,进入太学,跟随祁先生学习。”
“你们学会了,也要走出国子监,教授其他士子。”
“如此反复,新学便可以最快的速度,在大明传播!”
啪啪啪……
朱曌话音刚落,雷鸣般掌声响起。
“太子此法妙!”
“太子灵活应变的能力好强,这么快就想到这么妙的办法!”
“别忘了,太子很早就开始协助陛下处理政务了,据说,地方奏折都是由太子批复后,才会呈递陛下,太子的灵活应变能力,早锻炼出来了!”
……
士子们谢恩后,意犹未尽,议论着离开。
宋濂诧异看着朱曌,转头问刘伯温:“太子今日处置之法极妙!可我怎么总感觉有些陌生?”
刘伯温当然知道原因了。
这就不是太子!
处事手段,自然不同。
刘伯温笑着岔开话题,以免宋濂察觉什么。
胡惟庸看着朱曌,低声道:“太子也完全支持墨家新学,刘伯温宋濂为首的浙西派还没有压下去,墨家新学又来势汹汹!”
“太子的应变能力也越来越强了。”
“咱们这些为大明流血流泪的功臣,价值越来越小了!”
皇帝厉害!
太子厉害!
就意味着,臣子能力差点也没有关系。
皇帝早有废除宰相的苗头。
墨家新学的出现、朱曌的表现,一时间让胡惟庸感到相位岌岌可危。
……
一节公开课,让原本专注于争权夺利,勾心斗角的大明精英层,更加暗流涌动。
每个人都产生了不同的想法。
年轻的士子,从朱元璋支持墨家新学,敏锐察觉到,墨家新学极有可能成为大明朝的显学。
关乎科举!
所以,每个人都想尽快了解新学。
这些士子之所以没有反对新学,除了今天的实验,足够吸引人。
更主要的原因,就是这些聪明人,察觉了墨家新学可能成为显学,极有可能影响科举!
类似刘伯温、宋濂这种胸怀宽广的人,为了百家终极目标,有教无类!对新学则表现出支持的态度。
而类似胡惟庸这类人。
就开始思考,新学出现,是否会影响自己的权力。
……
而这些,就不是朱曌要操心的了。
他相信,以父皇、大哥的能力,能处理好这些问题。
他和小艾,则准备返回现代时空。
虽然开学第一天,他们上午没课,但按照惯例,应该有动员班会。
他们已经翘课了。
下午第一节课,可是高老师的哲学思想课,可不能再翘课了。
求鲜花、月票、评价、评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