刘备三人用过饭食,直接按常例去了后院消食。
刘备按照以往的习惯,围着石桌而坐,泡上热茶,不紧不慢的细细品着。
关羽和张飞两人是坐不住的。
这后院院子空旷,平日里就是刘备三人打磨身体熬炼武艺的地方。
因为刚用完饭的缘故,关羽和张飞倒也没有进行太过剧烈的运动,
只是以一种缓慢的节奏舒缓着身体。
刘备就品着茶,静静的看着关羽二人的动作,同时继续梳理汉昭烈帝刘备的记忆。
整整二十年的记忆,刘备现在要全盘接受还是需要一点时间的。
“嗯?”
刘备梳理着记忆,忽然眉毛一挑,发现汉昭烈帝刘备的早年和自己所了解的有出入啊。
按照历史中所记载的汉昭烈帝刘备生平。
他自幼父亲去世,和母亲相依为命,
十岁时就上街和母亲贩卖自己所织造的草席草鞋。
那日子叫一个苦。
而且因此往后还动不动就被人鄙视为织席贩履之徒。
可现在这记忆里却是完全不同。
汉昭烈帝刘备其实早年并不穷苦,
所谓的织席贩履都是装出来的,是一场秀。
而帮助刘备进行这场做秀的人,就是他的叔父刘勃刘元起,涿郡涿县刘家的族长。
也就是资助刘备去雒阳拜师卢植的那个人。
虽然刘备的父亲早逝,但刘家可不是什么普通人。
刘备的祖父刘雄曾被举为孝廉,官至县令。
刘备的父亲刘弘也是在州郡出任过官吏的。
瘦死的骆驼比马大,这样的官吏之家怎么可能突然沦落到织席贩履的地步呢。
这一切其实都是刘备的亲叔父刘勃的谋划。
为什么要这么做呢?
记忆里也给出了答案,因为刘勃要帮助刘备举孝廉。
什么是举孝廉?
举孝廉就是东汉时期最正经的做官之路。
举孝廉的出身如果外放做官,那最少都是六百石起步的。
所以举孝廉那就是一条通天大道。
那怎么举孝廉呢?
很简单,从名字就可以知道了。
举孝廉是朝廷赋予每一个郡太守的权利。
太守可以向朝廷举荐本郡孝顺廉洁之人,让他们进入雒阳朝廷接受培训做官。
有人会问怎么分辨是否孝顺廉洁?
那当然是从众人的评价和看法中来分辨。
再简单直白一点来说就是名声,声望。
所以东汉的举孝廉其实就是一个凭借声望做官的路径。
孝顺廉洁,廉洁一般属于官员,不好展现表示,所以只能从孝顺入手。
而且孝顺也比廉洁更重要,汉朝是以孝道治理天下的。
在汉朝你不廉洁,大家可能笑笑就过去了。
但是如果你不孝顺,那是要坐牢,要被人身毁灭的。
因此,当时还只有十岁的刘备在刘勃的推动包装下,
摇身一变,就成了早慧懂事,体贴母亲,小小年纪就帮助母亲织席贩履的好儿子。
甚至刘备家里的那颗枝繁叶茂,闻名郡内的非凡大桑树也是炒作出来的。
那些说什么此树之家当出贵人的话都是刘勃安排人传的。
还有刘备那句,“吾必当乘此羽葆盖车。”
这也是刘勃教给刘备去说的。
刘勃苦心安排这一切就是为了替刘备扬名,刷声望。
就是想让刘备被太守了解知道,好让涿县刘家再出一个孝廉。
刘勃的手段是不错的,他成功帮刘备刷出了声望,
塑造出了一个非凡的,孝顺的,有志向的好男儿。
但刘勃却忘了,这孝廉终究还是要太守来举荐的。
举孝廉是属于太守的权利,太守的个人意愿才是决定这孝廉名额的关键。
太守说你是孝廉,你才是孝廉。
太守说你不是,你名声再好,声望再高也没有用。
要知道汉朝人口满二十万的大郡每年才能举孝廉一人。
孝廉名额作为太守手中最宝贵的政治资源,怎么可能会随便的给某一个人。
太守所在的郡里,多少大世家豪门都盯着呢。
刘家在涿县还能说的上话,但放到整个涿郡那就完全不够看,和别人扳手腕都不配了。
所以刘勃的谋划最终还是落空了。
涿郡太守没有半点想要举刘备为孝廉的意思。
于是等到刘备十五岁,刘勃为刘备找到了另外一条路,
那就是送刘备去拜卢植为师,跟随这位名满天下的大儒学习。
这个过程,刘勃也是费了大心力,大价钱的。
虽然刘备这种由卢植统一所收的弟子比不上登堂入室,得授亲传的那种。
但卢植的名声地位摆在那,可不是什么阿猫阿狗都能拜师的。
刘备能成功拜师卢植,除了刘勃的努力之外还有一重非常重要的原因。
那就是刘备是卢植同郡同县的小老乡。
在汉朝这样的封建社会,有这么一层地缘关系在,刘备才成功拜师卢植的。
总而言之,早年的刘备其实并不卑微,他的起点比东汉绝大多数人来说都高得多。
虽然比上不足,但比下绝对是有余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