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为身处权利核心的王维,其实比李白更早意识到,无论是玉真公主,还是李隆基的本性。
他们诚然爱惜有才之士,但更多的,却是将之当做装点门面的工具。
他昔日十五岁入长安,数载时光除了研习学问,做得最多的,便是结交权贵。
也正是那段时光,让他清楚的认识到了,在当权者面前,人脉和权利,远超诗词天赋的价值。
“太白兄,生前虽不能得志,可这身后的千载美名,也算是远超当世的任何权贵了。你该知足的。”
说着,他走到案前,拿了一壶酒,朝着光幕敬了一杯。
……
大宋。
汴京城外的一条画舫上,柳永以臂为枕,瞧着光幕。
良久后,他口中再度吟唱起,那阙后世人耳熟能详的《雨霖铃》。
又过了片刻,愁云惨淡的柳永,忽然放声大笑。
他将身边的酒水一饮而尽,而后朗声开口。
“李太白,你这一生不亏。官你做过了,京师盛景你也见过了,美人你见过了,也迷住了,美酒你尝过了。名山大川你也游历了,你自己说,你还有何不甘,有何可怨?”
他这一番话,看似在说李白,可字字句句,却又都印在了自己身上。
两人虽说相隔数百年的光阴,可经历,却有着许多相似。
柳永心中想着,或许千百年后,也会有人,对自己的生活、经历十分憧憬、羡慕。
不过这种念头也只是一闪而过,很快就被他自行打消了。
……
光幕上,此刻已经讲到了李白再次入京。
“天宝元年(公元742年),在玉真公主和贺知章的推荐下,玄宗终于看到了李白的诗赋,对其十分钦慕。”
“玄宗召李白进宫,并降辇步迎,以七宝床赐食于前,亲手调羹。”
“玄宗的如此重视,让李白心中感动之余,也对自己的外来,更加抱有期望。”
“然而在和李白见过面后,玄宗却给了李白翰林待诏的职位,将其当做了为自己撰写诗词的私人文士。”
“如果李白只想做官,那么这个位置,显然是最适合,也最能让他满意的。”
“可李白想要的,是实现自己胸中抱负的机会。”
“很快,他就发现了这份工作,并不如他想象中的美好。加上他放荡不羁的性格,也很难和同僚们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。”
“也是在此期间,他为杨贵妃写下了三首脍炙人口的诗词。”
伴随着解说,画面上出现了三首《清平调》的诗句。
“不久之后,李白被玄宗赐金放还,后世对此,也有各种不同版本的传说,至如今,真相已经不得而知。”
……
大汉。
曹操轻叹一声,一副早知如此的模样。
他虽说不知道李白,甚至不清楚所谓的唐朝距离自己,有多少岁月。
但他作为一个出色的政治家,却很清楚,李白的性格,注定了他的仕途不会顺遂。
他欣赏李白的才情,但却不认可李白的做事风格。
他位高权重,这些年见过无数大才。
可大多数都是知进退、懂分寸的,又有几个,如李白这般放浪形骸?
一瞬间,祢衡、杨修那些已经模糊的形象,忽然在他脑海中变得无比清晰。
他再次露出一丝笑容,喃喃自语。
“世间有才情者,不知繁几,可有才情能自保,又能得到富贵的,又有几人啊?”
……
三国,魏。
才受过折辱的曹植,拥着酒壶,看着光幕。
瞧着离开长安的李白,他一副若有所思的模样。
“若是我也能离开,那该有多好啊!”
“这么有才情的人,可惜不能受到重用,看来即便是君王,也免不了嫉贤妒能。”
“这李白,当真是可惜了,若他生于当世,我们倒是能成知己,说不定我还能为他寻个门路,搏个出身。”
说完,他自己却又摇了摇头,脸上露出一个自嘲的笑。
自从其父曹操事后,曹丕便在不断打压他。
他虽有才名,却没有什么实权,心中大志难抒,如今看到李白,自然倍感亲近。
只是他也明白,自己的境遇,只怕比起李白,还要有所不如。
……
大唐。
李世民瞧着光幕,脸上满是惋惜。
“此般大才,怎可如此放过?”
听到李世民的话,长孙无忌只好开口安抚。
“陛下,这李白性格跳脱,况且观其言行,似乎只擅长诗词歌赋,却并不通晓治国之道。”
“当时的君王喜其诗词,将其留在身边,也算是对其最好的安置,否则,真给他个掌握权柄的官职,只怕他便不是赐金放还,而是人头落地了。”
长孙无忌做了这么多年有实无名的宰辅,自然明白,李白的性子在官场上,稍有不慎,便会被人嫉恨。
李世民闻言,依旧是点了点头,心中满是惋惜。
“方才那光幕上说,李白可能因为家世原因,所以无法参加科举,正常入仕是吧?”
听到李世民询问,长孙无忌赶忙点头。
“的确,他的出身若真是商贾之家,很难有机会参加科举。”
士农工商之中,商人虽拥有不菲的身家,但却一直被视作社会的最底层。
即便是民风开放的大唐,也很少给商人足够的尊重和社会地位,何况是入仕一事?
……
大明。
一处庄园之中,被派出来巡察民情的朱标,和裹着斗篷的李善长相对而坐。
他看着光幕,叹了口气。
“似李白这般的性子,若是活在本朝,怕是十条命都不够丢的。”
听到朱标的感慨,一旁的李善长笑着附和。
“李白恃才傲物,自视甚高,若在本朝,或许还不愿意投效朝廷呢!”
“不过即便他愿意投效,以如今国朝的情况来看,只怕陛下需要的也只是那些诗句,而非写诗的人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