扶苏听后,对献公表示尊敬,从某种角度来看,他和穆公都是大秦帝国的奠基者,应受到嬴氏后代的尊崇。
江白接着说:“虽然人们常说,大秦靠着六代君王的努力,最终统一了九州。这六代分别是秦孝公、秦惠文王、秦武王、秦昭襄王、秦孝文王和秦庄襄王...”
但在我看来,秦孝文王只不过是个短暂的统治者,完全配不上嬴氏君王留下的声名!
秦献公,理应被计算在那六代之内!
……
秦献公年轻时遭受了不小的困境,被逼离宫而流亡四方。
那时的秦出公深受一个小夫人的宠爱。
没想到,这名秦小主夫人竟然大胆地使用内臣(宦官)来握取实权……
这种做法迅速激怒了秦人的反感与不满。
在秦初,连外戚插手政事都很少有,宦官……更是难以跻身,因为无论是关中贵族还是普通民众,都对内臣深感鄙视!
因此,当时的关中领导人:上大夫甘龙,联合士卿和嬴家的亲族,直接除掉了秦出公与秦小主夫人。
那几名所谓的内臣当下被当众处决。
接着,
上大夫甘龙领导着关中贵族、老氏族和嬴氏宗亲迎接秦献公的登基。
确实,
秦献公是在这些贵族支持下被立为君主的,面对这样的背景,献公不可能进行大规模的改革。
因为献公能登基,很多贵族都在其中起到了关键作用!
这意味着,秦国的贵族团体,并非像人们普遍认为的那样薄弱。
特别是以上大夫甘龙为首的关中贵族,再加上老氏族,他们的势力确实雄厚!
他们甚至敢于公开行刺君主……
这和楚国的贵族相比,更显得强悍决断!
那么,问题来了:
秦献公作为一个合法性存疑的统治者,又是如何成功地分化了关中贵族团体和老氏族的呢?
而秦献公的策略,
正是江白吸纳和分散现今中原士卿阶级的核心!
“小公子,仔细回忆一下秦献公在位时,都采取了哪些建议和政策。”
听完,扶苏立马专注地回答道:“夫子,献公内政上首先是取消了人殉制度,这使秦国减少了很多不必要的平民损失。”
“接着献公建立了集市,同时对奴隶体制进行了调整,还实行了制定户籍、初步实施县制等手段。包括行政体制上,献公也进行了改进。”
“此外,他打击了奴隶主的权力,减弱奴隶体制,使得大秦【国乱兵弱而君主卑弱】的情况得到改善!”
“最终,他对外筹备对东部的征伐,与中原的魏、韩、赵三国进行了多场冲突,并获得了部分胜利。”
“尤其在石门战役中获得胜利之后,获得了周天子的赞扬,加上六国君主的敬意,大幅提升了秦国在九州之中的声誉和地位,历史上称之为:【献公称伯】。”
……
扶苏作为典型的儒生,对历代的成就能够倒背如流。
对照起来。
秦献公与楚声王之间的差异显而易见!
也就是说,楚国与秦国在各自的改革之前,君主所创造的国家环境是天差地别的。
楚声王留给楚悼王的实际上是个混乱的局面。
秦献公为秦孝公留下的秦国,虽然也有这样那样的问题。
但总的来说,那时的秦国已经焕然一新。
毕竟受到天子的祝贺,六国的礼赞,献公实际上是很有威望的。
“你描述献公的政策很详尽,也很具体。”
江白:“但你却忽略了最关键的一部分。抑制奴隶主权利和削弱奴隶体制,并未真正改变大秦【国乱兵弱而君主卑弱】的核心问题!你再细细思考,到底忽视了哪一项……”
“夫子,我……我……”
扶苏被江白这样一问,心情变得很不安。
他在焦虑时往往如此,脑中一时一片空白,真的什么也回忆不起。
“不着急慢慢来。”江白坦然自若留给他时间。
终于。
扶苏突然站了起来,他兴奋地说:“夫子,我想起来了……献公强烈主张迁都!”
“哈哈哈!回答正确!”
这让扶苏充满了成就感。
随后。
江白缓慢地说:“迁都!是献公在位时最关键的决策。若非他将都城从雍城迁至栎阳,孝公和商鞅的改革即使成功,秦惠文王上台时,也无法稳定其成果!”
迁都!
绝不仅仅是文字上的移动都城!
古时,土地不只是与农夫相绑定。
贵族在自己管理的数十年地产中,犹如一个小国君王,称之为区域首领都不过分!
因此,
秦献公更换都城之后,那些在关中贵族和老氏族,其基础都被动摇了。
正如后代明朝的明成祖朱棣一般。
朱棣将大明的都城从金陵转移到了燕京。
首要的意思是皇帝要守卫国家的门户!
使得燕京成为大明的政治中心,这意味着政治、经济和文化的焦点都将向北方转移,同时北方的人口也会快速增长。
武将勋贵阶级在北方的话语权会更大。
因为江南是文人的领地。
迁都之后,
士人的基础也会受到冲击。
遗憾的是……
土木堡事件,
导致大明三代君主的努力付之东流,明朝后期的文人阶层又重新崛起。
回到主题,
后代的明成祖和秦献公的迁都策略,实则有许多相似之处。
献公迁都最明显的成果就是:有效地抑制了关中贵族和传统宗亲。
这为秦孝公和商鞅变法创造了条件。
秦惠文王在上任之初也能维持商鞅的变法成果,这都归功于秦献公的迁都策略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