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方向已经确定,怎么给塘报润色根本难不住袁崇焕和宋献,两人都是进士出身,这种小事简直手到擒来,没用多长时间,一份感天动地的大捷塘报书写完毕。
战况之惨烈、将士之英勇、建奴之狼狈全都跃然纸上,仿佛亲临其境一般。
“……建奴四贝勒黄台机亲领数千贼兵来犯,崇焕命右屯通判金启倧居中帷幄,补内丁千总杜寒率部击之,右屯百总曹变蛟、曹鼎蛟引兵相助……此役击杀建奴三千五百余人,斩获真奴首级八十又五颗,余者或被焚毁或被建奴掳回,所战之地血流漂杵,虽百战之师亦不敢直视,我军将士共殁一千三百五十人,伤者无算,望厚加赏赐以慰将士之心……”
一场遭遇战,变成了一场大会战,歼敌人数从金启倧的三百多变成了三千多。
不过,写这份塘报的时候,无论是袁崇焕还是宋献都没有什么心理压力,大明官场吹点牛逼不算事儿,不吹牛逼真的可能会死。
两人都在一个山东布政司有个挂衔,虽然没去那里当过官,但是有些事情还是知道的。
东江镇向莱登巡抚袁可立报功时,写的比这还夸张,拿了一百多个首级过去,就敢说歼敌数万。
最后,连一向支持毛文龙的袁可立都看不下去了,说“不交一锋,致奴死二万余人,马三万匹,其数终有不可考。”
底下人在报功的时候,吹嘘一下都成了必要流程,上面在很多时候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,只要别弄的太离谱就行。
虽然对喻安性有些意见,可他毕竟是辽东巡抚,袁崇焕便也在塘报中提了喻安性一嘴,至于山东那边,袁崇焕压根儿一个字没提。
塘报写完以后,袁崇焕又看了两遍,感觉还算满意,这才交给宋献封好。
在宋献收拾塘报的时候,他忽然发现袁崇焕看着自己欲言又止,神情也有些踌躇。
见袁崇焕不说,宋献干脆自己问:
“兵备还有心事?”
“我想另写一份奏折,你再给我斟酌一下。”袁崇焕说到这停顿了一下,似乎有些犹豫,过了一会儿还是接着说了下去,“我打算在宁远给魏公公修建生祠,你们两人觉得怎么样?”
此话一出,徐敷奏和宋献都愣了一下,现在魏忠贤如日中天,有些州县的阉党开始张罗着魏忠贤修建生祠,袁崇焕现在来这么一手,岂不是成为阉党之列?
现在这股风潮才刚刚开始,让许多读书人厌恶不已,凡是上杆子给魏忠贤修建生祠的人,风评都不怎么太好。
所以一时之间,两人都不知道怎么回答好了。
“我当然不想被人说成是阉党,不过在张凤翼的事情上魏忠贤出力甚大,孙督师要想经略好辽东,日后少不了要有魏忠贤的助力。”
袁崇焕也被两人的目光弄得有点不好意思,他脸色一红,“再说这个塘报报上去,必定会经魏忠贤之手,只要他在朝中说上几句话,就是有人从中作梗也没什么大不了的。”
“属下觉得兵备的想法极为周全,这也是为了助孙督师一臂之力,为大明平定辽东着想,至于别人怎么说那是别人的事,兵备走的直行的正,根本不必放在心上。”
徐敷奏很快反应过来,对着袁崇焕就是一阵拊掌叫好。
“这个……这个么……”宋献却没有徐敷奏那么热心,他支支吾吾了半天,也没有说出一个所以然来。
他是进士出身,虽然和东林党没啥来往,可是给一个太监建生祠这种事,他有点干不出来。
写封夸张点儿的塘报没啥,大家都是这么干的,可是吹嘘老魏,他宋献实在是有点写不出来。
在官场,不赞同就意味着反对,一看宋献支支吾吾的样子,袁崇焕的脸色也有点不好看,他干笑了几声以后,有些尴尬地转移了话题,让宋献谈谈金启倧要求转运粮草的建议。
“属下觉得金通判的建议没错,右屯粮草太多,又临近建奴,一旦建奴到了,这些粮草必会落入建奴之手,还是越早安置越好。”
宋献回答的非常干脆。
袁崇焕想了好一阵子,才微微摇了摇头:
“在觉华岛和右屯囤积粮食,是孙督师填实锦右伺机东进的关键所在,所谓大军未动粮草先行,如果现在疏散了右屯粮食,日后大军东进,岂不是再费一番功夫?我不能仅凭一个没补丁千总的说辞,就坏了督师东进大计。”
“可是兵备,右屯一千人马守卫五十多万石粮草,还都堆积在野外,怎么看都是问题。”宋献一看袁崇焕不同意,赶紧接着劝道,“再说觉华岛距离右屯也不算太远,何不把粮食运往觉华岛?”
“这一来一去耗费极大,一时间去哪找这么多人力?”
袁崇焕没好气地回答。
“兵备你想,黄台鸡既然亲来宁远,那说明老奴可能真有了觊觎宁远的想法,宁远兵力不多,兵备又无兵可派,将来一旦出了事情,兵备身为宁远兵备,无论如何也脱不了干系,现在正好金通判请运粮草,兵备何不顺势而为?”
听宋献说完,袁崇焕沉默了,宋献这话背后的意思很明白,粮食将来怎么样并不重要,重要的是假如一旦出了事,自己怎么摆脱了干系。
金启倧不就是这么做的吗。
先把问题说了,再把解决问题的事儿扔给别人,到时候不管出了什么问题,你不能怪我没事先提醒。
“兵备只需回金通判事急酌情即可。”
“事急酌情?”
宋献的这句话让袁崇焕的眼睛一亮,眉头一下彻底舒展开来,他拿起笔唰唰几下就写好了回复。
上级给下级发文,需要顾虑的事情就少多了,也不用那么费脑子琢磨。
写好以后,袁崇焕让宋献转交给杜寒,宋献接过以后,和徐敷奏一起告辞离开。
等两人都走了,袁崇焕再次拿起笔来,一边斟酌一边写着奏章:
“厂臣魏忠贤功在社稷,海内之共见共闻,业已铭刻金石,无容职赘。至其身任边事,誓图恢复,枭灭逆虏,任用刘应乾、陶文、纪用等,而关内外御敌之伏甲、军器、马匹、悬帘等项俱以家资置办,日逐觧来,又助军需。臣方一意巡缉严警,诸营将吏不敢贪懦营私,不敢馈遗隐串,改虚为实,化贾为真,易怯而勇,以有今日。从古内臣谁有出其右者,通侯之世赏宜也,臣崇焕奏请在宁远厂臣魏忠贤生祠,恳请陛下恩准……’”
袁崇焕洋洋洒洒写了一大堆,翻译成人话就是,魏公公功在社稷,天下没有不知道,既知人善任还舍得花钱,从古至今就没有过这么牛掰的太监。
夸魏忠贤的同时,袁崇焕也没忘了夸一下自己,正是在魏公公的大力支持下,他袁崇焕才能做出今天这样的成绩。
写完以后,袁崇焕又来回看了几遍,觉得没什么不妥的地方,这才将奏章封好,准备回头和塘报一起发出去。
袁崇焕心里很满意,有了这个奏章,魏忠贤一定大为高兴,战功的塘报有了魏忠贤的支持,就不怕任何人攻讦。
既能帮了孙承宗,又能让宁远将士得到赏赐,自己官升一级也是必须的,可谓是皆大欢喜。
袁崇焕写这份奏章的时候不知道,在给魏忠贤建生祠各地官员之中,他的奏章是相当靠前的一个,按申请各地申请修建生祠的时间顺序排名,袁崇焕的奏章排名排第九。
还是非常靠前的。
不管出于什么目的,在魏忠贤本人及其他人看来,袁崇焕对修建生祠还是非常积极主动的。
袁崇焕刚写完奏折,人报总兵满桂、副将左辅、朱梅、参将周延州、游击曹文诏等人来见。
(求鲜花求收藏谢谢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