咚咚咚!
房门轻响三声,门外闪出两道身影。
包拯抬头一看,前面一人,大腹便便,身材臃肿,面如红枣,乃县丞范文谦。
举子出身,定远县的二把手,正八品。
另一个则风度翩翩,英俊潇洒,温文儒雅。
不是别人,正是诸多小说和影视中那个算无遗策,才高八斗的智囊公孙策,是包拯在上任途中,机缘巧合之下遇到。
公孙策因乡试中被考官调换了试卷而名落孙山,心灰意冷之下,发誓终生不入官场,当起了一个游方的郎中,为人治病而维持生计。
说到才华和学识,公孙策不在包拯之下。
按照正常水准,不说名列三甲,至少也是进士及第。
可官场的黑暗,使得大宋朝和栋梁之才失之交臂。
公孙策本已无心仕途,但经过包拯一番开导后,又重拾信心,决意跟着包拯大干一番,做了定远县的文案主簿。
作为穿越者,包拯对公孙策有着特殊的感情,视他如手足兄弟。
“二位请进!”包拯笑着回应了一声。
两人进入房间,朝包拯拱了拱手,口呼“大人”!
两人的态度大相径庭。
公孙策很是随和自然,没有太多的矫揉造作。
反观县丞范文谦,表现得很拘束,毕恭毕敬,谦恭有礼。
这是身份地位所决定,官高一品就高人一等。
别看包拯只是个不起眼的七品知县,芝麻小官,实际上在地方的权利却大得没边。
他作为定远县的“一家之主”,是别人高山仰止的存在。
“二位免礼,这里不是公堂,无需多礼,请坐下说话。”
包拯面带笑容,对官场的那一套也是信手拈来。
“谢大人!”
两人同时抱了抱拳,就包拯下首坐定。
范文谦率先开口:“大人刚刚上任,舟车劳顿,理应好生修养几日。传唤下官等前来,不知有何差遣?”
“正因本县刚刚上任,诸事不明,不敢稍有懈怠。请范大人前来,便是要了解一下定远县的近况。”
范文谦这个县丞已经干了六年,没有人比他更熟悉和了解定远县的情况。
“不知大人要了解哪一方面?”
范文谦现在不知道包拯的人品,究竟是忠是奸,是贤是愚,是廉是贪,是懒是勤。
别看包拯上任第一天便急于询问政务,天知道是真的勤政爱民,还是做做样子。
这种事范文谦见得多了,见怪不怪。
新官上任,谁不得先表率表率,烧上三把火,给自己脸上贴点金,表明自己是个廉明奉公的好官。
所谓天下乌鸦一般黑,在范文谦看来,包拯也好不到哪里去。
脸这么黑,心一定更黑。
无形中,范文谦已将包拯贴上了一个外忠内奸的标签,嗤之以鼻。
不过,身在屋檐下,看破不说破,范文谦还不敢表现出来。
只见他恭维地一笑:“大人刚刚继任,便如此勤勉,实在让下官敬佩!”
“范大人不必给本县戴高帽。前任知县王大人离任一月有余,想必这段时间县衙已堆积了不少文案。”
“回大人,王大人虽离任一月,下官代为执掌政务,下官片刻也不敢懈怠,倒也不致荒废政务。下官这就将六房文案取来,供大人查阅。”
这无非是一句官面话,通常情况下,知县都会给县丞一个面子,不会真的查阅。
包拯却是一点都不含糊,顺坡下驴道:
“也好!本县初来乍到,正需熟悉各部情况,以免日后有所疏漏。”
闻言,范文谦脸色明显僵硬了一下,道:“下官这就去准备!”
朝包拯拱了拱手,转过身去后,脸上立马浮现出一丝哂笑。
包拯心下也是一声轻哼,满脸鄙夷。
短暂的交流,他对范文谦的官品已有一个梗概和定位。
算不上大奸大恶,也绝非清官贤臣,很像一根墙头草,见风便倒。
这其实也是大多官员的真实写照,见人说人话,见鬼说鬼话。
“公孙先生,你看这位范大人如何?”
“知人知面不知心,单凭简单的交流,学生不敢妄下断言。是奸是恶,日后自会显露出来。”
“嗯!”包拯点了点头。
公孙策沉吟片刻:
“大人,一路走来,所见所闻,触目惊心。”
“定远县民生凋敝,百业不兴,民生疾苦,饿殍满地,百姓均面黄肌瘦,足见前几任知县没少压榨百姓。”
说到这里,脸上露出愤愤之色,似是对贪官赃官深恶痛绝。
这也难怪,当年公孙策试卷被偷换,内心深处一直难以释怀,最是看不惯上下其手的官员。
若是没有贪官污吏,他公孙策何至于沦落至此?
“是啊……”
包拯顺着他的话头,叹了口气:
“民生疾苦,朝廷官员都视而不见,只顾贪图享乐,声色犬马,有多少人会在乎百姓的死活?”
听到包拯的这番感慨,公孙策深表赞同的一叹,道:
“大人励志为民请命,眼下定远县百姓食不果腹,衣不蔽体,不知大人应当从何入手?”
“先生以为呢?”包拯没有正面回答,而是先试探公孙策的态度。
公孙策明白包拯这是在考验自己,当即发表自己的见解:
“学生以为……
第一,整顿吏治,杜绝官府压榨百姓的不良风气。”
“其次,兴修水利,劝课农桑!”
“其三,轻徭薄赋,与民修生养息!”
“第四,树纪立纲,惩治压榨穷苦百姓的豪强劣绅!”
瞧着公孙策正义凛然的样子,包拯面露肯定的笑容。
看得出来,公孙策配得上他的名字,不但有治理国家的才能,更有文人风骨。
“先生不愧为栋梁之材,有此四要,定远县定能改天换地。”
公孙策被夸得脸色微微一红:
“大人见笑,这不过是学生愚见。想要将这些措施一一实行下去,哎,岂是那么容易。”
说完,又泄气起来。
当一个贪官容易,可当好官却难于登天。
因为当一个好官,就要具备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勇气和决心,必然要得罪不少权贵,甚而会付出生命。
代价太大了。
所以多少饱学之士做官之何尝不是意气风发,满腔热血。
最后却沦为大奸大恶,极少有官员能秉持初衷。
“先生何以突然气馁?莫非对本县的决心有所怀疑?”
“学生不敢,学生未曾怀疑过大人。只是要整顿吏治,对付豪强,难免得罪权贵,学生是担心大人的安危!”
包拯哈哈笑道:“自古邪不胜正,先生不必忧虑。庞太师本县尚且不惧,何况其他。”
包拯和庞太师之间的嫌隙,公孙策一直都清楚。
据说当初包拯进京赶考之时,庞太师为了拉拢包拯,直接许他状元之位。
但谁敢相信,包拯放着康庄大道不走,毅然决然地回绝,甚至当面讽刺庞太师结党营私。
结果可想而知。
贵为国丈的庞太师,哪里丢得起这个人。
在他眼里,做不了自己的党羽,那就是敌人。
所以一直想除包拯而后快。
包拯能安然无恙活到今天,已是奇迹。
要不是因有小皇帝和八贤王赵德芳罩着,他早就被庞太师挫骨扬灰。
当今的大宋朝堂,能和庞太师叫板的人,恐怕也只有八贤王了。
若非如此,包拯也没有这么强大的底气。
说实话,公孙策内心深处对包拯有那么一丝的嫉妒。
包拯的命,是真的好!
他要是有天子和八王爷这两座靠山,现在也不至于混成这个鸟样。
早就金榜题名,牧守一方,而非跟随包拯做一个小小的文案主簿。
当然,公孙策也只是如实一想,内心深处,他对包拯只有感激之情。
若非包拯开导,这辈子他都不会从政,也不可能再有一展抱负的机会。
而是浑浑噩噩做自己的游方郎中,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。
瞧着包拯态度坚定,公孙策也如释重负,悬着的心彻底落定。
包拯倘若言行如一,他公孙策风里来风里去,雨里来雨里去,赴汤蹈火,在所不辞。
“大人有此决心,学生定全力协助大人锄强扶弱,惩奸除恶,九死不悔!”
修为已臻至大学士的他,声音异常洪亮,掷地有声。